
“白天上班,晚上辅导作业,周末还要完成‘亲子手工’‘拍摄短片’。”这样的吐槽,近来频频出现在家长群体中。一段网友感慨的视频引发广泛共鸣:“现在的家长越来越全能了——语文、数学、英语全都要教,有空还得去学校打扫卫生,家长距离老师只差教师资格证了。”不少网友在视频的评论区表示感同身受:“孩子上学我也得上课”“不是家长辅导孩子,而是家长在重新读小学”。
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参与理应受到肯定,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,是孩子价值观、人格与习惯培养的关键环节。但问题在于,家长的角色应当是陪伴者、支持者,而非替代者、执行者。学校教育的主体责任不应被转移,教学任务不应层层外包。个别地方将“家校共育”简单理解为“家长共担”,让家长承担了超出能力与职责的工作量。这种现象,不仅加重了家庭负担,也损害了教育的专业性与公平性。
教育焦虑也是这一现象的重要推手,随着社会竞争加剧、升学压力提升,家长普遍担忧孩子“输在起跑线上”,于是主动介入学习过程。语文要背古诗、数学要刷题、英语要打卡背单词,家长化身“陪读教练”,生怕孩子稍有落后。然而,这种过度介入往往加剧焦虑,孩子在压力中失去学习兴趣,家长也在情绪消耗中身心俱疲。教育的本意是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,而非制造“被教导”的依赖。
社会舆论对“好家长”的过高期待,也在无形中强化了这种压力。似乎只有无微不至地陪伴、全面地辅导,才算尽责;只有参与学校活动、展示孩子作品,才显用心。这样的“完美家长叙事”,让许多普通家庭陷入道德绑架。教育从来不是一场表演,而是一种长期、温和、理性的陪伴。
家长不是教师的替身,更不是万能的教育机器。家庭教育的核心,不是补课,而是立德、树人、培育人格与责任感。学校教育也应当回归本位,承担起专业教学与科学引导的主体职责。真正有效的教育,是家校分工明确、协同互补,而不是彼此推责、相互加码。要缓解这一问题,首先需要制度上的“松绑”——教育部门应对学校布置作业、家校活动等有明确规范,避免将教学任务转嫁家庭;社会也应倡导理性育儿观,让家长从“陪学焦虑”中走出,回归陪伴的初心;教师、家长、学生三方之间应建立更平等、更开放的沟通机制,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共同体。
当家长不再被作业绑架、被焦虑裹挟;当学校不再“外包”教学责任;当社会能理解教育的耐心与多样性,教育才能真正的“减负”。
看看新闻记者: 王成
编辑: 王成
责编: 傅姗姗
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