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黔西南日报
周大莉
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双重驱动下,“医康教”协同已成为幼儿园融合教育的核心支撑,迎来政策扶持与技术革新的双重机遇。幼儿园立足融合教育实践,构建“普惠发展+智能赋能+法律保障”三维支撑体系,为“医康教”协同的技术创新奠定坚实基础,推动特需儿童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一、智能技术赋能“医康教”协同教育的研究背景及意义
传统“医康教”协同模式存在显著困境,制约特需儿童融合教育质量提升:其一,专业评估依赖医院,预约流程繁琐且结果反馈滞后,缺乏常态化评估支持;其二,线下协同机制不完善,纸质数据传递形成“信息孤岛”,医疗、康复、教育数据难以互通共享;其三,师资专业能力不足,仅30%教师参与过融合教育相关培训,难以有效衔接医疗康复与日常教学。
为此,本园以智能技术应用为突破口,聚焦“医康教”协同实践创新,旨在通过三大目标破解传统困境:一是构建智能化协同机制,打破信息与时间壁垒;二是建立特需儿童智能评估体系,为精准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(IEP)提供数据支撑;三是形成可复制的智能协同模式。该实践既解决了本园融合教育中资源不足、效率低下及教师能力薄弱等问题,也为同类园提供了参考,助力特殊教育普惠政策落地,切实提升特需儿童融合教育质量。
二、智能技术赋能“医康教”协同教育的应用策略
(一)构建智能化协同机制,打破信息与时间壁垒
针对传统协同的“信息孤岛”与高时间成本问题,本园依托云平台搭建“幼儿园医康教协同平台”,设置医院、康复机构、幼儿园、家长四大终端,实现四方数据实时联动与高效协同。
医院端模块中,医生可直接上传特需儿童诊断报告、发育评估数据,通过“教育建议”栏明确医疗干预重点,为康复与教育提供方向指引;康复机构端模块支持康复师实时更新训练计划与进度,通过“需幼儿园配合内容”标注关键衔接点,确保康复训练与幼儿园活动无缝衔接;幼儿园端模块自动整合医疗与康复数据,生成“教学活动适配清单”,教师同步上传儿童在园表现(如“今日主动与同伴交流2次,情绪稳定”),实现数据双向流通;家长端模块开放协同计划查看、发展数据查询功能,家长可随时提交家庭干预疑问,全程参与协同过程。
(二)运用智能评估与数据分析,精准制定IEP
为解决传统评估效率低、IEP制定缺乏数据支撑的问题,幼儿园联合医院、康复机构,构建“智能评估—数据整合—动态调整”全流程体系。
在智能评估与数据整合方面,协同效率大幅提升。教师通过搭载行为观察软件的平板,实时记录儿童语言、社交、动作等数据,软件自动生成初步分析报告;医院同步生理指标、康复机构同步训练数据至协同平台,系统2小时内整合多维度数据生成完整评估报告,较传统1-2周出结果的模式效率提升90%。
在IEP制定上,依托“特需儿童发展数据库”(录入区域内同类型儿童发展轨迹数据),系统通过大数据对比,为每个儿童推荐适配的教育与康复组合方案。如为轻度语言障碍儿童设定“每日10分钟绘本阅读+5分钟发音练习”目标,确保IEP兼具个体适配性与科学性,并可根据儿童发展动态调整。
(三)开展智能专题培训,提升教师专业能力
针对教师特需教育专业能力薄弱问题,构建“理论+实践+案例”分层智能培训体系:一是每月邀请医院专家、康复师开展线上直播培训,聚焦行为分析、康复与教学融合等主题,培训录像同步至协同平台供回看,半年内教师培训覆盖率从30%升至100%;二是联合康复机构开发12类高频场景情景手册及视频,通过分组角色扮演实训+康复师线上实时指导;三是搭建智能案例库,按障碍类型收录国内外“医康教”协同案例,支持关键词检索,助力教师快速获取适配教学策略。
三、智能技术应用效果验证
(一)协同效率显著提升
协同平台实现医院、康复机构、幼儿园三方信息实时共享,彻底消除纸质档案传递导致的“数据滞后”问题;协同筹备周期从5天缩短至1天内,线下会议次数减少60%,会议内容从“同步数据”转向“优化IEP目标、解决干预难点”,协同深度大幅提升。例如,孤独症儿童A的“感统失调加重”评估结果更新后,系统10分钟内通知相关方,三方当天即通过线上会议调整计划,较传统模式节省4天时间,避免信息滞后影响干预效果。
(二)特需儿童核心能力明显提升
通过典型案例跟踪分析,特需儿童核心能力提升显著:
1.孤独症儿童B:干预前语言词汇量仅20个,干预后达120个,可参与“故事分享”等语言类集体活动;同伴交往互动从0次增至8次,能主动配合完成“小组拼拼图”等集体游戏。
2.语言障碍儿童C:干预前仅会2字词表达,干预后80%的情况能说5-7字完整句子(如“我想喝水”),沟通障碍显著减少;集体指令完成率从30%升至90%,能准确执行“排队取餐”“整理玩具”等日常指令,跟上集体活动节奏。
(三)可复制的协同模式成形
实践中提炼出“医康教家”四方协同核心经验:以“数据驱动”为基础,依托智能平台整合多方数据支撑IEP制定与调整;以“责任明确”为关键,划分医院诊断评估、康复机构专业训练、幼儿园教育衔接的三方职责;以“家庭参与”为保障,纳入家长参与形成协同闭环。该模式使协同效率提升50%以上,经实践验证具备可复制性与推广价值。
综上所述,智能技术为破解幼儿园特需儿童“医康教”协同困境提供了有效路径;通过智能协同平台打破信息与时间壁垒,解决协同效率低问题;依托智能评估与数据分析实现IEP精准化,解决干预针对性不足问题;借助分层智能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,解决衔接能力薄弱问题。最终实现协同效率与特需儿童核心能力双提升,形成可复制的“医康教家”四方协同格局,为幼儿园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,助力特殊教育普惠化推进。
作者: 兴义市桔山街道办事处第二中心幼儿园 周大莉
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