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中国教师报
一线动态
校园里有座“乡愁教育馆”
本报记者 褚清源
随着晨曦中的铃声响起,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宿北中学近3000名学生迅速在操场集结,开启每天的晨跑。他们的脚步声和口号声回荡在整个校园,迎接新一天的学习和生活。
安静,是走进校园的第一印象,但安静的背后更像是一种秩序内化后的自觉。最直观的体现是校园里的“三无”景象:这里没有垃圾桶,没有清洁工,地面上没有一片纸屑。与“三无”景象同样让人惊讶的是,这所曾被贴上“三流”标签的乡镇中学,如今却以持续的教育教学创新实现了教学质量全市领先的跨越,学生和家长满意度高达95%以上。近年来,这所远离城区的学校招生出现了一位难求的现象。
这是一所普通的乡镇民办中学,位于江苏宿迁宿豫区来龙镇。学校里有一座“乡愁教育馆”,200平方米的空间不仅是校史陈列馆,更是学校情感教育的核心场所。教师有时还会把课堂搬进乡愁馆。这里陈列着建校以来的老照片、旧教具、学生手稿、教师笔记,还有一届届毕业生留下的日记、志愿卡等。乡愁教育馆里专门设有一个乡贤板块。学校没有让这些内容只停留在展板上,而是让学生走进了乡贤出生和成长的村落开展实地访谈,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,聆听那些书本上没有的鲜活的成长故事。学生将这些访谈整理成文字,将励志教育化为具体而微的成长叙事。这样的采访实践更像是一次项目式学习——家乡走出去的名人,通过乡音和记忆变成了可感可触的榜样。
乡愁教育馆里有一面“心语墙”,上面贴满了学生写给未来自己的话:“我希望考上南京大学”“我要让父母过上好生活”“我想成为一名教师”……这些朴素的愿望透露了农村学子对未来的期待。乡愁教育馆的存在,不仅重新定义了校史馆的功能,也让“家国情怀”教育在这里生根发芽。
有人说,这是一所通过德育创新实现“弯道超车”的乡镇中学。学校的嬗变始于一场“倒置”的实验:将“做人”置于“做题”之前。
改变,需要具体的路径。学校在实践中构筑了一套“三位一体”的德育实践模式。董事长邹佳君这样解释:“课程育人是给德育扎根,让它有生命力;活动育人是给德育塑形,让它能触摸;文化育人是给德育铸魂,让它有回响。”
“我们不只是在管行为,更是在养习惯。”副校长朱爱军说,“习惯好了,成绩自然上去了。”在这一理念下,学校在原有“四自德育”(自我生活、自我管理、自我调节、自我教育)和“五好两会”(读好书、写好字、画好画、唱好歌、跑好步、会思辨、会生活)的基础上,将习惯养成细化为可感可知的“十好学生”标准,从生活习惯、学习素养、汉字书写、英语口语、学业进步、口才表达、运动技能、艺术修养、信息技能到人格素养,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描绘出清晰的成长路径。
在宿北中学,教育的边界被不断拓宽。它的支撑体系是一个“德育共同体”:教师会走进学生家里家访,了解学生的生活日常;家长会被请进学校授课,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和教育的本质;社区的资源和力量也被不断引入,参与到教育共建中。家校社协同成为这一模式的重要支撑。教育在这样的多维互动中形成了有效闭环。
班主任杨敏在家访后这样感慨:“只有走到学生家里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,才能真正理解他们课堂上沉默或渴望眼神的意义。”而当家长走进校园,角色对调带来的冲击,也让家校关系从过去的质疑、不配合,转向了真正的理解、支持与协同。
学校实施的“5+2”德育模式别有深意:5天在校教育,2天家庭实践。每周学生回家必须完成一项德育作业,如为父母洗脚、做饭、干农活等,并拍照上传班级群。“开始有些学生不好意思,现在已经成为习惯。”在宿北中学工作了16年的学部主任张成军说,“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与家长的关系。”
“班主任要先做心理专家,多跟学生谈心,走进学生生命。”副校长林化圣说,“学校推进大德育工作需要从小切口切入,比如让新入学的学生先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手机。”学校的德育工作在不断创新,就连最常见的班会课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——其核心功能正经历着从“管理学生”到“赋能学生”“激发潜能”的根本转变。
“我们不想培养只会做题的学生。”校长邹金山说,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和活动激发他们内在的能量,让他们成为有根、有爱、有能、有光、有担当的人。”他所指的是有红色根脉、乡土根脉的根基;懂得爱党爱国爱校爱己的爱心;具备“四自”德育和核心素养的能力;怀揣理想信念之光、智慧之光、体艺之光的光彩;以及不负时代责任和家国使命的担当。
如今,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,宿北中学的教育实践成为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中一个闪亮的样本。站在新时代的坐标起点,学校从“心”出发,于教育的“细微”处着手,不仅培养了会学习的学生,更培育了懂得做人、热爱家乡、心系国家的时代新人。
当晨跑的脚步声再次响起,你听到的已不仅是脚步声,还有一所乡镇中学在乡村振兴中突围的号角。
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