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小俞今年八岁,到了周末就在家里窝在沙发上不动,妈妈催他写作业,他就慢慢走到书桌前,眼神空空的,像是被人按了开关的机器,他不是因为懒才这样,只是提不起精神来,钢琴学了三年,足球也踢了两年,思维训练课一次都没缺过,可要是问他喜欢什么,他就摇摇头说不知道,邻居家的小孩放学就往外跑着玩,他却连自己的玩具都不愿意碰。
清华彭凯平团队调查了全国四十二万中小学生,发现很多孩子陷入“四无”状态:学习提不起劲、对周围事情没兴趣、不会和人打交道、觉得活着没意思。这种情况挺普遍,不是因为手机玩多了或家里条件太好,真正原因出在家长每天做的那些“为孩子好”的事上。这些孩子不是不愿意玩,而是已经忘记怎么自己找事情做了。
很多家长从胎教阶段就着手安排,幼儿园选双语学校,小学报名奥数班,初中紧盯重点班,孩子进入青春期后,突然说“学不动了”,其实是被早早消耗殆尽,起初是“我想知道”,后来变成“我必须完成”,目标一旦达成,或者压力稍一减轻,整个人就垮下来,不是孩子不够努力,而是他早就忘了当初为何而努力。
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,连玩耍也得按计划走,几点玩积木,几点和伙伴一起玩,几点必须收拾玩具,这种高能量日程听起来厉害,其实是在拿走孩子的掌控感,真正的兴趣常常来自发呆、看云、捡树叶、和邻居孩子随意打闹,这些看似没用的时间,才是孩子自己产生想法的地方,现在全被填满了,孩子连无聊的感觉都找不到了。
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受委屈,就不让孩子自己出门,也不许他跟学习不好的同学一起玩,连孩子和别人争吵时都要赶去帮忙解决,结果孩子越来越害怕真实的人际交往,与人相处的能力反而变弱了,孩子只能躲进游戏里面,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一点自己能做主的感受,这不是孩子在故意逃避,而是他根本没有机会去练习这些事。
有些家长,孩子一抱怨,他们就讲“你就是不行才要练”,“别找借口”,孩子慢慢学会不说真心话,只说爸妈喜欢听的话,他觉得父母爱的只是一个听话、成绩好的假人,不是真实的自己,自我价值感一点点塌掉,最后只剩下空虚,不是孩子变了,是感情联系断了。
管教孩子不是越严格就越有效,关键在于管教的方式,心理学提到,人需要拥有自主感、胜任感和归属感,才会主动愿意去做事,有些家庭虽然给孩子安排的事情多,但会留给他们三个权利:可以不学、可以中途停下来、可以说“我不舒服”,这样孩子即使被安排得满,心里也还是踏实的,如果缺少这三项权利,再好的计划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负担。
我们总是把努力当成一种美德,孩子稍微休息一下就觉得不对,北欧的孩子可以整天闲着没事做,结果长大后反而更有创造力,这不是他们不努力,而是他们允许孩子做个没用的人,我们的孩子不是不愿意努力,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从来没人问过自己愿不愿意,孩子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,学着学着就停下来了。
家长的爱本身没有错,只是把这份爱变成了固定的程序,孩子不是机器人,不需要每一步都被人设定好,他需要有自己的空间,哪怕乱一些,慢一些,只要是孩子自己选择的,他就会更有动力,现在最缺的不是排满的课程表,而是让孩子能够喘口气的机会。
校对 庄武
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